社工文化

新闻中心

社工实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社工文化 > 社工实务 > 

江西省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9-11 09:41   浏览量:1185

  2007年以来,我们把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探索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取得了初步成效。去年12月,民政部在万载县召开的全国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经验交流会,对我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会上,罗平飞副部长指出:“万载县在探索农村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充分说明,社会工作不仅可以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开展,也完全可以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进行;不仅可以在经济基础、工作基础较好的城市开展,同样可以在发展相对滞后的广大农村地区实施。”
  一、主要做法
  我省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遵循“一个原则”,坚持“两个服务”,把握“三个关键”,注重“四个发挥”。具体内容是:
  (一)遵循一个原则,对试点工作实事求是科学谋划
  面对这项新工作,我们遵循“实事求是、科学谋划”的原则,力求试点工作方向正确。
  摸清内情,理清思路。为了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走弯路,由省委组织部牵头,我厅负责,联合人事、教育、卫生、劳动等相关部门以及科研机构,组成工作组深入基层,多次开展全省性专题调研。此外,还邀请了省内五所高校和省社科院的10多位专家学者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对我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为有效开展社会工作理清了思路,确定了“一年探索试点,三年打开局面,五年初见成效”的工作目标。
  积极探索,精心试点。2007年4月,向全省下发了《关于开展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每个设区市至少要抓好1-2个县(市)的试点。同时,选定了宜春市万载县和南昌市青云谱区,申报全国试点地区。两年多来,我厅多次派出工作组,与社会工作专业师生一道积极探索,精心培育,取得了示范效应。
  总结推广,扩大成果。在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基础上,2007年6月,我们在万载县召开了全省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场推进会,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全省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2008年和2009年,省厅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对各设区市的年终目标考评内容,以行政力量强势推进这项工作。
  (二)坚持“两个服务”,为试点工作寻找有效途径。
  社会工作实务是社会工作的主要特点。在试点中,我们始终坚持“两个服务”:一是服务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我们紧紧围绕党和政府正在实施的民生工程,发挥社工系统化、多样化、个性化地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为解决社会问题、舒缓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创卫生城、信访、维稳等政府花费精力较多的领域,秉承平等、尊重、助人自助等专业价值理念,协助管理社会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弥补了传统工作以行政化手段解决问题的单一性、局限性,改善了传统方法效果不佳的状况,增强了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亲和力及实效性。二是服务于群众实际需求。以解决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需求为切入点,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网瘾青少年、重病患者、下岗职工等社会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帮助他们挖掘个人潜能、走出生存困境、恢复社会功能。这些社会关注的重点群体问题的缓解或解决,使社会工作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认可。
  (三)把握“三个关键”,为试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人员培训方面,重点抓好四类人员培训:一是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增强宏观管理能力。2007年,举办全省民政局长培训班,专题讲授社会工作内容;2008年,我厅举办“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论坛”,邀请了全国40多所高校和10多个社工机构专家学者,组织厅机关全体干部和各设区市分管局长、科长参加,以会代训;今年,我们在全省民政系统开展学习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活动,重点组织研读《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一书。二是试点地区分管领导和民政局干部培训,增强试验能力。先后组织了4个设区市的分管副市长参加由中组部委托民政部举办的社会工作研修班。今年我省还将举办两期由各设区市领导、试点县领导和民政局长参加的社工高级研修班。三是基层社区干部和民政福利事业单位干部培训,增强理解力和操作力。通过讲座、培训和专家督导等多种形式普及社会工作知识,使基层干部对社工理念和方法能逐渐认可和自觉运用。四是师资队伍培训,强化队伍保障。依托省民政干部培训中心,组建社会工作师资队伍并专门培训,编写社工培训教材,顺利完成了2008年社工职业水平考试考前辅导培训工作。
  在岗位设置方面,重点在三个层面开发和设置岗位:一是设立行政管理岗位。省厅专门设岗,招录1名社会工作毕业生,并在厅人事教育处增挂社会工作处牌子;万载县民政局增设了职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增加3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青云谱区成立了社会工作局,核定4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二是设立一线服务岗位。在万载县福利中心设立社会工作室,定编2人;在社区和司法、教育、文化、卫生、老龄等部门和中小学设立1-2个社工岗位;在全县各村(居)委会设立一个社工岗位,保证有一人专门从事社会工作。青云谱区在婚姻登记处开设全省首家婚姻家庭指导室,并设立社工岗位。三是设立行业管理岗位。2007年,我们成立了省社会工作协会,作为社会工作行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吸纳了省直10多个部门领导以及省内知名专家学者加入理事会,并招聘专业毕业生为工作人员,以团结、联络、支持社会工作者开展社会工作。
  在制度建设方面,指导试点县(区)适时出台政策规定,保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健康顺利开展。万载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同时制定了教育培训、岗位设置等七个配套方案,全面规定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系统谋划了全县社会工作网络体系构建。青云谱区委、区政府也出台了《中共青云谱区委  青云谱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以及四个配套文件,并利用第七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契机,将全区74名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社区干部选用到社工岗位,聘为居委会副主任,享受相应待遇。
  (四)注重“四个发挥”,为试点工作注入持久动力
通过整合资源,我们探索了“1+3”(即一名专业大学生,搭配一名民政干部、一名试点单位干部、一名志愿者)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
  第一,发挥民政干部的推动作用。民政干部充当社工与试点单位干部的桥梁,协助选定工作切入点和服务项目,对社工制定方案进行可行性商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帮助解决遇到困难,争取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支持,以整合调配更多社会资源。
  第二,发挥专业社工的引领作用。由于试点社工专业人才短缺,我们通过与省内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由试点部门选定需要社工服务项目,高校选派专业大学生,老师带队督导,开展持续性、接力式社会工作服务。
  第三,发挥试点单位干部的主体作用。试点单位干部是社工人才本土化的主体,也是今后社工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一方面帮助社工尽快熟悉情况,搞好调查研究,另一方面,跟随社工和督导老师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跟班实践,通过高校师生的传、帮、带,加深他们对社会工作的感性认识,深化社工理念,增强理论水平,掌握实务技巧,提升服务质量。
  第四,发挥志愿者的协助作用。志愿者协助社工,参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策划、组织、实施;由社工来培训和指导志愿者,使志愿者学会运用专业的理念、方法和技巧,为群众提供更加系统、优质、持续的服务。
经过两年的努力,我省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以城乡社区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为平台,以社工岗位为依托,以人才建设为抓手,以职业制度建设为保障,基本形成了引进专业人才和对实际从业人员进行转换提升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多层次人才使用平台,采用了专职制、聘用制、派遣制多种用人方式,初步推行了以岗定薪、以绩定奖的薪酬激励制度,开展了服务各类群体、覆盖广大城乡多领域实务,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作、高校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正朝着职业化、专业化、本土化的方向发展,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开局良好。
  二、几点体会
  回顾近两年来我省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实践,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重在统一认识、强化责任
  统一认识、强化责任,是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我们认为,我省的试点能在两年内取得一定的成效,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试点县(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社会工作的认识达成了一致,并积极付诸行动。一是地方党政领导的理解力。在试点过程中,万载县、青云谱区的党政领导能审时度势,充分理解和认识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将其放到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作为化解基层矛盾、回应社会需求的有力抓手,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万载县委书记陈晓平亲自提要求、给条件,县委常委会多次讨论解决试点工作的经费、编制、政策等关键问题,使试点工作得以强势推进。二是省市民政干部的推进力。在试点初期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的条件下,省厅在2007年和2008年两次派出工作组和市民政局在万载县进行为期长达四个多月的蹲点,协同江西师大8名专业师生精心选点,设计试点方案,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注重归纳提炼,总结试点经验,予以全程指导。三是试点地区工作人员的执行力和操作力。无论是试点地区的基层民政干部还是社区工作人员都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主动精神,努力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结合工作实际,灵活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三留”群体、返乡农民工服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重在立足本土、因地制宜
  引进社会工作不是要替代传统的工作,而是要实现对传统工作的优化。我省从2004年起,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财力新建、改建了一大批福利院、敬老(光荣)院(简称“三院”),成为全省城乡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三院”管理的落后却与良好的硬件建设相形见绌。社会工作的引进让我们找到了提升“三院”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专业支持,也启示了我们在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处理好与现有的传统工作的关系。一是处理好与现有工作机构的关系。我省有良好的社区工作基础,尤其是农村村落社区建设起步较早,大多数农村成立了村落社区“一会五站”,在服务群众、化解纠纷、协调利益、维护稳定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试点中,万载县以“一会五站”为平台,在社区成立社会工作服务站,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或者在社区居(村)委会和社会服务机构中开发社工岗位,提供社会工作服务。这样,依托原有的机构,通过体制内的演进,在不增加政府行政负担的前提下,进行目标转变与职能扩充,充分激发和挖掘原有机构功能,拓展其服务范围,提升其工作水准,理顺了现有机构和社会工作机构的关系,实现了与传统工作的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二是处理好与现有人才资源的关系。在广大的基层社区和民政、工、青、妇等部门,尤其是“三院”等社会福利机构,都是从事与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服务,这些从业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技巧,熟悉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条件培育和发展成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主体。在试点中万载县探索的“1+3”模式,采取对内提升转换与对外引进专业人才相结合的办法,在吸纳社工学子进入相关岗位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教育培训帮助现有大量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水准,尽快实现向专业社工转变。这样,既理顺了现有人员和社会工作人员的关系,又建构起一支专业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人才队伍。
   “1+3”人才队伍建设模式既保证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弥补了社工人才短缺的不足,又能够解决高校社工专业缺乏实习基地的矛盾。随着试点的逐步深入和社会工作的逐步推开,试点单位和基层社区对社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日见显现,过去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大量流失的现象也得到有效缓解。
  (三)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重在紧贴基层、为民利民
  在试点中,我们将实务视为社会工作的生命线,注重推进民生领域的实务,两年来,万载县和青云谱区共开展个案工作228例,小组工作108例,社区工作88例,用扎扎实实的服务效果展示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例如万载县白水乡老山村遭遇山体严重滑坡的威胁,需紧急搬迁,但搬迁工作却迟迟不能实施,乡政府请社工介入此事,社工以第三方的身份深入调查后揭开了搬迁遇到阻力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村民对搬迁后生活生产条件的担忧、对政府政策的落实情况的疑虑,而这些担忧又没有通过有效的渠道与政府沟通,社工通过建立政府和移民的对话平台,消除了移民的担忧和疑惑,协助政府顺利完成了29户移民搬迁的目标,并帮助村民共同制定了移民新区的社区发展计划。青云谱区婚姻登记处引入社会工作方法,组建了全省首家婚姻家庭指导室,采取一对一的个案会谈方式,将工作重心放在对离婚当事人的情感疏导和调解工作上,3个月的时间为179对离婚当事人提供了服务,有36对调解成功,有16对表示暂缓离婚,工作有效率达到29%。婚姻家庭指导室的工作挽救了濒临破裂的婚姻和即将破碎的家庭,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万载县福利院社工的工作更是全面提高了福利院的综合服务水准,他们为院内170名老人建立了详细的个人档案,访谈分析老人的困难和需求,从老人日常护理、文化娱乐、饮食需求、体检锻炼等方面制定个性化的方案,提交院领导审核后布置给护理、医疗、餐饮等部门分头实施。社工的介入大大改善了福利院管理和服务的水平,老人的幸福感和对福利院的归属感明显提升。社会工作在民生领域开展的实务,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内容得到拓展、层次得到提升、效果得到增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
  三、几点工作思考
  我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下一步,需要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基础上,继续推动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发展。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项工作上下功夫:
  (一)继续在提高认识,增强信心上下功夫
  正确认识社会工作,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提。由于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的思想,对社会工作认识不足、把握不准、重视不够的情况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较为普遍。随着社会发展,新问题新矛盾将不断出现,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农村失业返乡农民工问题,防灾减灾恢复重建问题,都是我们所要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下一步,仍然需要在提高认识上做文章,把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贯穿于推进我省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全过程。经过两年的努力,我省的专业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实现了从不知到知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如此,这项工作仍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其潜在的工作成效必须经过较长周期才能充分显现。社会工作要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服务网络和工作机制,也还有不少的路要走。我们要树立信心,提高认识,强化责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从建设现代民政的高度,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工作。                                                                                                                
  (二)继续在加强部门协调上下功夫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覆盖范围广泛的系统工程,在过去两年中,这项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指导,得到省直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得到高校的人才支持、专业帮助和引领,但作为和谐社会建设四大任务之一的社会建设,仍需要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需要在加强部门协调上下功夫。
  一是加强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专业人才,分布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多个领域,属于“三支队伍、五类人才”人才队伍建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党和政府的工作职能范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需要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下一步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共识,凝聚部门合力,要进一步理顺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人事劳动、教育、司法、卫生、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为“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二是加强在民政系统内的协调。民政工作就是社会工作。社工的很多工作分布在民政系统的各个领域,在民政系统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就是要把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既有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事务、慈善、优抚安置、残障康复等业务中去,提升传统民政业务工作的专业水准。当前,需要民政系统主要业务部门加强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提高社会工作实务的操作能力,尽快建立系统内的协调联动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业务处室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三)继续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在试点工作取得初步进展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关键是要在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上下功夫,抓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工作,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协调和日常管理,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管理、组织协调有力的行政机构,设置管理岗位,配备骨干力量。同时,鼓励各地建立社会工作协会,推动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监督。继续探索并逐步实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道路,这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实行一种新的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方式,也是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是完善职业制度。在社会工作岗位实行职业准入制度,做到持证上岗;在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才范畴基础上,建立和明确社会工作专业技术职务系列,设置科学合理的职级,使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地位、待遇等获得保证。同时,及时建立社会工作者注册管理制度,逐步提高社会工作职业门槛,提升队伍的职业素质,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三是创新用人机制。探索建立专职制、聘用制、派遣制、项目制等多种用人机制,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进一步规范职业行为和职业操守,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奖惩。鼓励成立专业的民间社工机构,开展对各类社工服务项目、机构和个人的第三方评估。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保障制度,对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执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标准,在其他机构工作的保证其不低于同等条件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薪酬水平。
  四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整合民政学校与其他院校的培训资源和工作力量,提高专业教育水平。在社工项目研究、策划、实践、评估等领域加强与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对在岗的社会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规范化专业培训,针对其不同的服务领域,进行针对性强的专业实务培训,并强化专业督导。
  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仅仅是个开始,今后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相信,在民政部的关心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省市的帮助下,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勇于探索,敢于突破,我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一定能够不断提升层次,深化发展,取得新的进步,为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欢迎注册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