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文化

新闻中心

民政服务站宣传

当前位置:首页 > 社工文化 > 民政服务站宣传 > 

江西探索建设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为基层减负增效

来源:江西民政   发布时间:2025-04-15 15:39   浏览量:8

   江西结合乡镇(街道)民政所裁撤改革,聚焦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托社会组织,探索建设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在不增加机构编制、减轻基层负担的基础上,理清职能、整合资源,着力打通民政服务“最后一公里”
变“自主摸索”为“上下协同”创新打造基层民政服务平台
   在试点摸索的基础上,坚持规划引领,完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基层民政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强化标准支撑。制定《江西省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建设与服务规范(试行)》,对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设施功能、人员配备、服务内容、服务范围、标识标牌等进行规范,形成有制度机制、有阵地场所、有人员力量、有标准规范、有经费保障的“五有”工作格局。二是注重分层领责。构建省市指导、县级主建、乡镇使用、服务民政的工作机制。省级层面负责制定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建设指导政策和标准;设区市层面负责细化资金、人才、场所等支持政策,加强对县级的跟踪指导;县级层面负责统筹资金、资源,细化工作举措,强化监督管理,统筹推进实施。三是梯次配备人才。强化专业引进,引导承接的社会组织招录一批有知识、善管理的专业社工人才,发挥领头人作用。强化自主培养,将民政服务站驻站人员纳入民政业务培训范围,培养培训一批管理能手、业务骨干、服务行家。强化本土储备,同步招录一批熟悉地方情况、了解风土人情的本土人才,降低购买服务成本,保持人员相对稳定。
变“单一模式”为“多元融合”不断补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
   统筹民政系统内外资源,发挥集聚优势,确保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高效运转、可持续发展。一是网络化布局。坚持县级抓总、多站协同工作思路,依托第三方承接机构,建立1个县级总站、若干个乡镇分站的“1+N”网络体系,确保服务延伸到村(社区),实现县域范围内服务集成、资源融合。二是规范化建设。坚持“六化融合”,按照“组织规范化、设施标准化、人员专业化、服务精准化、活动常态化、项目品牌化”的“六化”标准,构建新型基层民政服务站。三是体系化服务。构建“148”服务体系,“1”即“民政服务站”,“4”即聚焦“一老一小一残一困”4类重点群体,“8”即社会救助、老龄和养老、儿童福利、社区社会组织、慈善帮扶、残疾人福利、临时遇困人员救助、移风易俗等8大类服务内容。四是联动式发展。坚持公益属性,重点在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上发力,拓展丰富多彩的品牌项目,探索民政服务站与社区慈善、社区社会组织等融合发展新路径,使造福民生的各类活动都汇聚到民政大舞台上来。2024年各地累计投入购买服务资金达1.4亿元,服务各类困难群众157.33万人。
坚持将满足基层群众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体验作为站点建设的宗旨,持续优化民政事项服务流程。
  一是聚焦主责制定清单。对照民政8大类30项具体服务项目,细化购买服务清单,将重点服务对象的探视巡访、建档立卡、代办申请、政策咨询等设置为主责必选项。此外,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一乡一策”,将志愿者活动、重阳节活动、慈善微心愿等服务纳入拓展勾选项,确保购买服务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二是突出重点定制服务。聚焦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困难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摸清困难类型和致困原因,分类制定服务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融入、能力提升、照料护理、康复训练、资源链接等服务,把“暖心解忧”具体事项下沉到村(社区),延伸到民政服务对象家庭。三是广泛链接社会资源。县级或乡镇(街道)在重要时间节点或者举办重大活动时,通过县级民政服务总站统筹调配分站人员进行支援,集中力量参与服务保障,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社会资源作用,推动建立银龄志愿者协会等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引导老年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慈善资源参与基层民政服务。
 
欢迎注册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