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文化

新闻中心

社工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社工文化 > 

王思斌:群团工作改革与社会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1-02 16:00   浏览量:300

王思斌 2016-07-21 14:01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群团组织改革、引入社会工作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可能形成对现有社会工作的某种“冲击”。
    以工会、共青团、妇联为代表的群团组织是中国共产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解决群众困难、提高群众认识、端正群众思想方向、联系和动员各方面群众参加革命和建设的组织。长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群团组织在联系群众、动员群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一整套群众工作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群团组织面对的任务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一些地方的群团组织未能根据社会形势、工作任务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未能有效地履行群团组织的职责。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要求群团工作进行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进联系群众、做群众工作的方法,要求通过项目招聘、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工作人才、专家学者、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服务群众工作。这是完全必要的,同时也会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客观地说,《意见》的实施有利于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第一,有利于社会工作价值观和方法的传播。社会工作(主要是专业社会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社区、深入民众,解决他们最迫切的生活问题,尤其是对政府、社区组织尚未涉及的人群和问题,真心实意、毫无利己之心地施以援手,解决了社会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获得了民众和政府部门的好评,社会工作也因此获得了较好的声誉。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是上述现象的积极反映和新的要求。《意见》要求群团组织吸引社会工作人才,是对社会工作服务的肯定,是对社会工作服务社会活动和效果的赞许,也是对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社会工作方法和服务方式的赞同。第二,有利于扩大社会工作人才的服务场域和就业岗位。《意见》要求群团组织在改革中引入社会工作、聘用社会工作人才,这扩展了社会工作人才(包括社会工作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空间。第三,社会工作者有更多机会与群团工作者交流合作,学习有用经验。社会工作可以在与群团工作互动中获得发展。
    群团组织改革、引入社会工作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可能形成对现有社会工作的某种“冲击”,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第一,群团组织引入社会工作,可能会以自己的方式挤压专业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某些空间。社会工作服务于所有社会成员,当然也包括各群众团体的成员。群团组织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原有的、在这些领域的工作就可能会被替代。第二,群团组织学习社会工作方法,也用原本属于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去处理问题,无形中会减少社会工作服务的显著度。第三,群团组织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去处理某些社会问题甚至进行创新性服务,有可能会替代社会工作的某些功能,这可能会出现竞争中的排斥。简单地说,群团组织引入和学习社会工作,使社会工作专业群体多了比试者、竞争者,这会给专业社会工作带来压力。毫无疑问,对于站在尽量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角度看问题的社会工作来说,只要这些竞争不是不公平的,那么,它对于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来说就是好事。
    面对上述机遇和挑战,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良性竞争与合作,群团工作与社会工作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共同发展。群团工作不等于专业社会工作。虽然作为服务民众的群团工作属于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甚至可以称之为行政性、非专业的社会工作,但是群团工作毕竟不是本真的、专业的社会工作。具体说来,群团工作的价值观、工作方法、运行方式、目标追求都与专业社会工作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无所谓好坏,而是社会组织性质的要求,是现代社会分工的要求。比如,群团工作更强调政治性,更注意自上而下的社会动员,具有较明显的行政性,更注意重大的、群众性的问题,注重问题的政治倾向。社会工作则更注重为民众服务的价值观,更注意发挥服务对象的主体性。在这种情况下,群团工作与社会工作相互学习对方好的为民众服务的经验,做好服务是重要的。对于社会工作来说,则要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增强自己的能力、创新社会服务,以促进社会工作事业的健康发展。
 
欢迎注册
注册